这几天即将进入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材料提交之后的初审公示期,是否入围,通过各高校招生网和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便可一目了然。
据了解,今年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仍是90所,其中77所面向全国招生,13所面向本省(区、市)招生,招生人数不超过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与2016年基本相当。尽管高校自主招生涉及的学生数量占全国高考考生总量的比例不大,但是由于自主招生的特殊性与示范意义,每年都会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是“新高考”试行后的第一年,面对“新高考”“三位一体”招生等新探索,已步入第十四个年头的自主招生是否能与时俱进,准确定位?“新高考”折射出的新的高考人才选拔与录取的方向又将对自主招生提出怎样的新要求?
如何让命题更科学
从2003年第一批高校试行自主招生开始,14年来,不仅试点高校的规模从22所扩展为90所,选拔的类型也逐渐丰富多元,从单一的自主招生发展为“自主招生+高校特色招生计划”的复合型人才选拔方式,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普通自招与特色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如北京大学的普通自招与“博雅计划”相结合、清华大学的普通自招与“领军计划”“自强计划”相结合、南开大学的“公能英才选拔计划”以及复旦大学的“望道计划”和“博雅杯”。
其中,普通自主招生的招生目标为考查学生的学科特色与创新潜质,而特色计划则更多地体现不同学校的多元特色,有的学校体现在人文特长,有的学校体现在理工特长,还有的侧重于综合素质的考核。